300多臺織機只由3名擋車工負責,一個指令后染料劑便自動完成稱料和運輸,立體倉庫中每塊面料都有自己的“身份證”……
昨日,記者走進向興集團,智能設備無處不在,智慧物聯讓數據說話,驅動智造升級。
在制量、待制量,已檢驗、待驗布在向興集團集控中心,數百臺設備的生產情況、能耗情況、品質情況、庫存情況、排單情況、異常分析一應在大屏幕上呈現。
向興集團總裁辦相關負責人梁瓜瓞向記者介紹,在公司內部,所有設備的數據已經實現串聯,可實現全鏈路跟蹤、自動出入庫管理、自動配送和智能化揀選。
也就是說,數據系統就像一面鏡子,讓向興對產品可以做到隨時可追溯、隨時可查看,實時心中有“數”。同時,還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,縮短產品交付周期。
梁瓜瓞告訴記者,這是一個需要快速反應的時代,數據化既減少了庫存的發生,也提升了經營的效率。
數字化的應用,哪怕在稱料這一容易被忽視的“細枝末節”,都發揮著作用。
向興集團自動稱料室里,只見工人收到下料單后,在電腦屏幕前按下幾個鍵,設備便完成了自動稱料、自動化料,隨即染料便通過管道自動運輸至染缸。“這一過程,不僅替代了以往的人工模式,節省近20名人工,還極大地提高了產品質量。”梁瓜瓞告訴記者,該系統可以準確加料,精準至0.01克。
而在高達24米的立體倉庫中,“機器人”高層取貨,面料無需人工安檢便可過通道門,直達目的地。整個過程,叉車、托盤輸送機等各種機械無縫對接,短短不到一分鐘,便能確保想要的面料準確無誤出庫。
“以前,客戶要找某款材料,員工帶著貨品單可能要在倉庫里找很久,偶爾還會出現找不到的情況。”
梁瓜瓞告訴記者,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向興將目光瞄向物聯網:
在每一卷面料當中貼上兩塊RFID電子標簽,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,可實現物品實時追蹤和數據交換。
RFID便有如面料的身份證,讓面料從織造到染色到成品,再到客戶手中,經過了誰的手可溯源、可追查。
這張“身份證”,讓面料供應商與成品客戶之間消除“信息孤島”,實現資源有效配置最大化。
“RFID極大地提高作業效率。僅僅出貨掃描這一步驟,便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人工,且還能確保精準度。”梁瓜瓞說。